出海:供应链外迁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变化,一些企业开始将产能迁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如希音要求中国供应商在越南设立新生产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伟星股份、华孚时尚、百隆东方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有产业落地。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将产能迁往越南似乎成了一种新趋势,比如在中山深耕多年的鞋业巨头-宝元鞋业,在东莞厚街运作多年的绿洲鞋业计划于2025年全部搬到越南,目前越南的绿洲鞋厂厂房正在紧张施工中。此外,阿迪达斯
耐克等全球知名运动品牌也于多年前将产能迁移到了越南。
而之所以这些企业选择越南,也要看到越南的优势。表面看来,越南并未与美国直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但越南作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国之一,可享受美国对CPTPP国家的部分关税优惠政策,使越南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关税得以降低。
如越南的鞋类产业,因耐克、阿迪等品牌在越南设厂生产,其鞋类产品出口到欧美可享较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所以,在越南设厂的中资企业,其产品出口美国、欧盟可享关税优惠。所以,有不少企业会将其产业链转移到越南,以规避关税风险。
2025年,比亚迪实现销量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出口。东盟、拉丁美洲将成为比亚迪主要的销售地,尽管面临保护主义压力,欧洲也仍然是比亚迪的战略重点。为了应对这个销售结构,以及地缘政治局势,比亚迪正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比亚迪计划在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柬埔寨设立本地化生产基地。
除了避开关税影响外,比亚迪的供应链出海,带来的另一个机遇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当地资源。比如,2023年,比亚迪就在巴西收购了两个锂矿的采矿权。
所以,有论者一直认为,中国产业链的出海,也是国内产业链升级的一个机遇。中国现在的优势并非仅仅在于低成本,而是产业链效率的优势。当产业链中低技术部分外迁了,也可能反过来促使广东服装产业带从低端代工转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未来则可能形成“中国设计+东南亚制造”的新模式。
总之,通过在全球靠近优势资源,构建稳定、灵活且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就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保证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产业链的出海,也会面对一些挑战。在企业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制度、法律体系,中国产业链的出海面临严峻的合规挑战。合规包罗万象,产品安全、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税务、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知识产权、环保、资金流动、反垄断、反商业贿赂、反洗钱。合规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也是发展的基础。
合规首先就是产品合规。以奇瑞为例,蕞初,奇瑞只是简单地把国内生产的汽车销售到海外,但按中国习惯和思路生产的产品,并不完全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奇瑞在北美、欧洲、上海等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在俄罗斯、巴西、埃及等国家建立了10个海外生产基地,围绕不同区域制定了差异化策略。奇瑞旗下不同品牌的产品,在投放在不同的地区生产时,在细节上都会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也能达成合规的目标。
在就业方面,数据显示,受产业迁移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规模缩减。以纺织、鞋、帽制造业为例,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从2015年的449.5万下降218万至2022年的231.5万。
但不能忽视的事,从更长期看,中国企业出海,也是为它国赋能。国际贸易实践中,转口贸易、代工贸易,都只是一个开始。蕞初,香港做转口贸易,深圳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它的郊区,后来深圳开始接国际订单,做代工、做OEM;再后来,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越来越多;蕞后,这些订单、这些合资企业,锻炼了中国的人才,培育了中国的产业生态。
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任何地区都会顺着产业链往上走,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蕞后,外资企业走了,产业链留在了中国,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品牌。那么,长期看,随着中国企业的出海,其他国家,必然也会经历中国过去30年同样的故事,发展出自己的产业链。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地缘关税政策的长期目的。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版权声明:本文由海外园区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