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发布为“中国制造”蓄力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孙竞)教育部今天上午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该《指南》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旨在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人才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 大国工匠却依旧紧缺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介绍,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
规模扩大的同时,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
此外,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也逐渐改善,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
王继平同时指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
到2020年 从业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22%
《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王继平介绍,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3.4%提升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根据《指南》中预测的数据,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面临大量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和电力装备领域的人才缺口都将超过90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新材料领域人口缺口将达400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航天航空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能医疗器械三大领域都面临40万人以上的人才缺口;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6.6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缺口将达10.6万人。
把制造业相关高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
王继平在通气会上表示,今后制造业人才培养也将“从娃娃抓起”。根据《指南》,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
《指南》同时指出,将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在招生工作方面,将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在专业设置方面,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进行调整,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将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
在校企合作方面,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 此外,还将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加大对传统制造类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真***实练”。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专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做客人民网,围绕北京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高考改革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经验,以及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享。…
新高考对高校招生有何影响?招***主任这样说
编者按:2021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起正式拉开大幕。今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实行“3+1+2”模式。…
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
花几万元咨询填志愿能换来更好的人生吗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井冈山启动
过度放松不该是高考后的“标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海外园区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